內容策略不會做?5步驟TA定位法讓客戶主動上門

內容策略不會做?5步驟TA定位法讓客戶主動上門

文章目錄

為什麼有些企業的內容策略能讓客戶主動詢問,有些卻像在海中撒網,毫無回應?答案在於TA定位的精準度。當企業主說「所有人都會需要我們的產品」時,實際上已經注定了內容行銷的失敗。成功的內容行銷規劃必須建立在深度理解目標受眾的基礎上,而非廣撒網式的內容投放。

#
內容策略的TA定位基礎

內容策略的TA定位基礎

圖片來源:Freepik

優秀的內容策略絕非偶然產生,而是建立在對目標受眾的深度洞察之上。許多企業投入大量資源製作內容,卻忽略了最基本的問題:我們在為誰創造內容?

所有客戶都是我客戶等於沒客戶。

Jayden Wu

這句話在內容行銷領域同樣適用。當你試圖創造「所有人都喜歡」的內容時,往往創造出「沒有人特別喜歡」的平庸作品。

核心原則:成功的TA內容策略必須做到三個精準:精準受眾、精準痛點、精準時機。缺少任何一個元素,內容都無法發揮最大效果。

內容行銷的本質是建立信任關係。內容行銷協會研究顯示,消費者平均需要接觸品牌內容7次才會產生購買意願。這意味著你的內容必須能夠持續吸引同一群目標受眾,而不是每次都觸及不同的陌生人。

TA定位狀態 內容特徵 預期效果 常見問題
精準定位 針對性強、深度解決痛點 高參與度、強轉換率 受眾範圍相對較小
模糊定位 通用性內容、表面議題 低參與度、弱轉換率 資源分散、效果不佳
無定位 隨機內容、缺乏邏輯 無明顯效果 浪費資源、品牌混亂

這個對比清楚顯示,精準的TA定位雖然會縮小受眾範圍,但能大幅提升內容效果。這正是「若水三千我只取一瓢」策略的精髓所在。

#
台灣企業內容思維盲點

台灣企業在內容行銷方法上存在一個根本性的思維差異,這種差異直接影響了內容策略的成效。

台灣企業常見流程:開發產品 → 完成製造 → 尋找行銷公司 → 「幫我賣產品」→ 開始思考內容策略

成功企業應有流程:市場調研 → 定義TA → 內容策略設計 → 產品開發 → 整合行銷推廣

這種順序的差異造成了深遠的影響。當產品已經定型,企業主往往會說:「我東西出來了,你幫我賣,然後我分潤給你。」這時行銷人員只能從既有產品中尋找可能的賣點,而非從市場需求出發設計內容策略。

思維差異的實際影響

某家健康食品企業開發了筋骨痠痛保健品,產品完成後才開始思考目標客戶。這時發現真正的競爭對手不是其他保健品,而是推拿師、中醫師、物理治療師。整個品牌內容策略需要重新設計,從「比較保健品優劣」轉向「為什麼選擇保健品而非推拿」。

這種思維盲點導致的後果是內容策略缺乏一致性和方向性。企業花費大量時間製作內容,卻無法建立清晰的品牌認知。

盲點警示:許多台灣企業低估了內容策略設計的複雜性,認為「做些文章和影片」就是內容行銷。實際上,有效的內容策略需要深度的市場洞察和系統性規劃。

#
步驟一:客戶痛點深度分析

成功的內容策略始於對客戶痛點的深度理解。但痛點分析不能停留在表面,必須深入到客戶的心理層面和行為模式。

1

三階段需求分析法

客戶需求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預防醫學階段(想要避免問題)、固定保健階段(維持現狀)、治療階段(解決現有問題)。不同階段的客戶有截然不同的心理特徵和內容需求。

需求階段 心理特徵 內容重點 內容格式 關鍵訊息
預防醫學 未來導向、風險意識 教育性、警示性 深度文章、研究報告 「預防勝於治療」
固定保健 習慣導向、維持現狀 便利性、持續性 操作指南、習慣養成 「輕鬆維持健康」
治療階段 問題導向、急迫性 解決方案、立即性 快速指南、緊急處理 「快速解決問題」
此表格展示了不同客戶需求階段應採用的內容策略重點與方法差異
2

痛點挖掘技巧

有效的痛點挖掘需要超越表面症狀,探索根本原因。使用「五個為什麼」技巧,層層深入客戶的真實需求。例如:客戶說需要減肥產品 → 為什麼想減肥?→ 穿衣服不好看 → 為什麼在意外觀?→ 影響自信心 → 為什麼缺乏自信?→ 職場競爭壓力…

痛點分析實例:健康食品的深層需求

表面需求:想要健康的身體

深層痛點:擔心年老後成為家人負擔、希望維持工作表現、對醫療費用的焦慮

內容方向:從財務規劃角度談健康投資、從家庭責任角度談預防保健

HubSpot買家角色研究指南提供了系統性的客戶研究方法,幫助企業深度理解目標受眾的真實需求。

#
步驟二:競爭對手重新定義

傳統的競爭對手分析往往局限於同行業產品,但真正的目標受眾內容競爭來自於所有爭奪客戶注意力和解決同樣問題的方案。

1

跳脫同業框架思考

當健康食品企業重新分析競爭環境時,發現真正的競爭對手不是其他保健品品牌,而是推拿師、中醫師、物理治療師、甚至是健身房。這個認知徹底改變了內容策略的方向。

你現在的競爭對手是推拿師。

Jayden Wu

這句話揭示了競爭重新定義的重要性。當你的內容不再與同行比較產品規格,而是回答「為什麼選擇保健品而不是推拿」時,整個內容策略就獲得了差異化優勢。

2

內容競爭地圖繪製

繪製完整的內容競爭地圖,包括直接競爭者(同類產品)、間接競爭者(替代方案)、潛在競爭者(新興解決方案)。每個競爭者的內容策略都會影響你的受眾認知。

競爭重新定義的價值:這種思維轉換讓企業從紅海競爭轉向藍海機會。不再比拚產品規格,而是重新定義問題解決方案的優劣。

Netflix的成功就是競爭重新定義的經典案例。他們不將自己定位為DVD租賃業者,而是娛樂時間的競爭者,競爭對手包括電視、遊戲、社交媒體等所有搶奪用戶時間的活動。這種思維帶來了完全不同的內容行銷規劃策略。

實戰提醒:SEMrush競爭分析工具可以幫助你發現意想不到的內容競爭者,從搜尋關鍵字的角度重新認識競爭環境。

#
步驟三:內容定位策略設計

基於前兩步的分析結果,現在可以設計獨特的內容定位策略。這個階段的關鍵是找到你的內容在市場中的獨特位置。

1

內容價值主張設計

明確回答三個問題:我們為誰創造內容?我們提供什麼獨特價值?為什麼客戶應該關注我們而不是競爭對手?這三個問題的答案構成了內容價值主張的核心。

內容定位實例:重新包裝的力量

某傳統產業透過重新包裝進入新市場週期:

原定位:傳統紡織業(夕陽產業)

新定位:環保科技材料業(成長產業)

內容策略轉變:從「紡織技術介紹」轉向「永續發展解決方案」

這種重新定位不僅改變了產品認知,更重要的是將內容策略從衰退期拉回到成長期,獲得了全新的內容機會和受眾群體。

2

內容差異化策略

在競爭激烈的內容市場中,差異化是生存的關鍵。可以從內容角度、表達方式、互動模式等多個維度建立差異化。

差異化方向:深度vs廣度、專業vs通俗、理論vs實務、個人vs企業、本土vs國際。選擇最符合你TA特徵的差異化方向。

Hootsuite內容定位指南提供了詳細的定位策略框架,幫助企業找到最適合的內容定位方向。

#
步驟四:內容矩陣建立

有了清晰的定位策略後,需要建立系統性的內容矩陣,確保內容創作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1

內容類型矩陣設計

建立二維內容矩陣:一個維度是客戶需求階段(預防-保健-治療),另一個維度是內容類型(教育-娛樂-互動)。這個矩陣確保內容涵蓋所有重要的客戶接觸點。

內容類型 預防階段 保健階段 治療階段
教育型內容 風險評估指南 日常保健方法 緊急處理步驟
娛樂型內容 健康生活影片 輕鬆保健小貼士 康復激勵故事
互動型內容 健康測評工具 習慣追蹤器 專家諮詢服務
2

內容頻率與節奏規劃

不同類型內容需要不同的發布頻率。教育型內容可以較深入但頻率較低,互動型內容需要高頻率維持參與度,娛樂型內容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

內容矩陣規劃檢核表

使用以下檢核項目確保內容矩陣的完整性:

  1. 是否涵蓋了客戶旅程的所有關鍵階段?
  2. 內容類型是否多元化且互補?
  3. 發布頻率是否符合受眾期待?
  4. 內容是否與競爭對手形成差異化?
  5. 是否建立了內容之間的邏輯關聯?
  6. 內容是否支撐整體品牌定位?

#
步驟五:內容優化與迭代

優秀的內容策略需要持續優化。建立有效的反饋機制和優化流程,是讓客戶主動找上門的關鍵。

1

內容效果追蹤體系

建立多層次的追蹤指標:曝光層面(觸及率、印象)、參與層面(互動率、分享率)、轉換層面(諮詢率、成交率)。每個層面的指標都提供不同角度的優化洞察。

2

客戶反饋整合機制

建立系統性的客戶反饋收集機制,包括直接反饋(評論、私訊)、間接反饋(行為數據)、主動反饋(調查問卷)。這些反饋是內容優化的重要依據。

Google Analytics智慧洞察可以自動識別內容表現的異常模式,幫助你快速發現優化機會。

優化原則:每月檢視內容表現,保留高效內容格式,淘汰低效內容類型,測試新的內容方向。持續優化讓內容策略保持活力和競爭力。

耐心是關鍵:內容策略的效果需要時間累積。Demand Metric研究顯示,內容行銷平均需要6-9個月才能顯現明顯效果,但長期ROI往往比付費廣告更高。

#
實戰案例深度解析

實戰案例深度解析

圖片來源:Freepik

理論必須結合實際案例才能真正發揮作用。以下幾個案例展示了5步驟TA定位法在不同行業中的具體應用。

案例一:健康食品的內容轉型

原策略問題:「所有人都需要健康」的泛化定位

5步驟應用:

1. 痛點分析:聚焦筋骨痠痛的上班族

2. 競爭重定義:從保健品競爭轉向與推拿師競爭

3. 內容定位:「隨時隨地的健康管理」

4. 內容矩陣:預防(辦公室健康)、保健(日常保養)、治療(快速緩解)

5. 持續優化:基於客戶反饋調整內容重點

結果:目標客戶主動諮詢率提升300%

案例二:聚陽紡織的產業重新定位

轉型背景:傳統紡織業面臨衰退挑戰

內容策略轉換:

從「紡織技術分享」轉向「永續科技解決方案」

從「產品功能介紹」轉向「環保趨勢洞察」

從「同業競爭比較」轉向「跨產業創新應用」

核心洞察:透過內容重新定義,從夕陽產業成功轉型為科技產業

他們說他們不是夕陽產業,他們是科技產業。

Jayden Wu

這句話總結了成功轉型的精髓:透過內容重新定義企業身分,開啟全新的市場機會。

案例共同特點:成功的內容策略都始於對TA的重新認識,而不是對產品的重新包裝。當你深度理解目標受眾時,內容方向自然清晰。

常見問題

內容策略與TA定位有什麼關係?

內容策略必須建立在精準TA定位的基礎上。只有深度理解目標受眾的痛點、需求階段和行為模式,才能創造出真正吸引他們的內容,讓客戶主動找上門。沒有清晰TA定位的內容策略往往變成亂槍打鳥。

如何避免內容行銷的亂槍打鳥問題?

關鍵是避免「全世界都是我的客戶」思維,專注於特定受眾群體的深度需求。透過客戶需求三階段分析(預防、保健、治療),針對不同階段設計差異化內容,建立系統性的內容矩陣。

台灣企業在內容策略上有什麼常見盲點?

台灣企業常常先做產品再找客戶,導致內容策略缺乏明確目標。應該先定義TA、分析需求,再設計相應的內容策略,而非產品完成後才開始思考內容行銷。這種順序錯誤是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

如何重新定義競爭對手?

跳脫同業框架,從客戶角度思考所有解決同樣問題的方案。例如健康食品的競爭對手不只是其他保健品,還包括推拿師、中醫師、健身房等。這種重新定義能帶來內容差異化機會。

內容策略多久才能看到效果?

內容策略需要時間累積效果,通常需要6-9個月才能顯現明顯成果。但一旦建立起來,長期ROI往往比付費廣告更高。關鍵是保持耐心,持續優化內容品質和策略方向。

總結與執行指南

成功的內容策略不是憑感覺創作,而是基於精準TA定位的系統性規劃。5步驟方法提供了從分析到執行的完整框架:深度痛點分析、競爭重新定義、內容定位設計、矩陣建立、持續優化。

記住,當企業主還在說「所有人都會需要我們的產品」時,成功的企業已經在專注服務特定群體的深度需求。品牌內容策略的精髓在於精準而非廣泛,深度而非表面。

立即執行建議:從客戶痛點深度分析開始,使用三階段需求分析法重新認識你的目標受眾。重新定義競爭對手,跳脫同業框架思考。建立系統性內容矩陣,確保內容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最重要的是,改變對內容行銷的認知:從「做內容」轉向「解決問題」,從「推廣產品」轉向「建立信任」。當你的內容真正解決了目標受眾的核心問題時,客戶自然會主動找上門。

Jayden Wu

Jayden Wu

ClassOn 雙捷數位有限公司 共同創辦人 | 銷波快Podcast 主持人 | MMA台灣行銷人協會 策略長

畢業於台北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2008年投入數位網路產業,有五年跨境電商經驗,單月曾創造月營業額6600萬日圓。2018年投入數位行銷人才教育,已培育近百位數位人才與文案專業寫手,並成立「CopyHack文案黑客」文案寫手訓練平台,曾受邀於TeSA台灣電子商務創業聯誼會、IPCP育成媒合平台、勞動署、資策會、城市科技大學擔任講師,全力推動數位行銷人才教育。

相關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