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一個品牌的官網,關於我們頁面寫著:「本公司成立於2010年,擁有15年產業經驗,服務超過5000家企業客戶,獲得多項國際認證。」看完這段,感覺如何?可能會想「喔,還不錯」,然後就關掉頁面了。
再看另一個品牌的故事:「三年前,我父親因為長期使用化學清潔劑,手部出現嚴重過敏。那時我才發現,市面上找不到真正對人體無害的清潔產品。於是我開始研究天然配方,花了兩年時間,終於做出讓家人安心使用的清潔劑。現在,我想讓更多家庭也能擁有安全的清潔選擇。」
同樣都是介紹品牌,第二個會不會更讓人想繼續了解?差別在哪裡?第一個只是在陳述事實,第二個在說為什麼。而人們真正在乎的,從來不是產品本身,而是背後的那個為什麼。
#
多數品牌故事都在犯的致命錯誤
很多品牌創辦人覺得自己已經有品牌故事了。他們會說:「我們公司是怎麼成立的、發展過程、得過什麼獎、服務了哪些知名客戶。」但這些真的是故事嗎?
錯誤一:流水帳式的公司歷史
「2010年創立,2012年獲得A輪融資,2015年推出新產品線,2018年營收突破千萬,2020年拓展海外市場。」這不是故事,這是年表。
故事需要有情感、有轉折、有張力。只是列出時間線和成就,讀者不會有感覺。因為這些都是發生在品牌身上的事,跟讀者沒有關係。讀者在乎的是:這個品牌跟我的生活有什麼關連?它能為我解決什麼問題?
錯誤二:只講自己厲害,沒講顧客在意什麼
「我們的團隊都是業界頂尖專家」、「我們的技術榮獲多項專利」、「我們是市場領導品牌」。這些陳述可能都是真的,但問題是顧客不在乎。
至少在還沒建立情感連結之前,他們不在乎。就像在約會時,如果對方一直炫耀自己有多厲害,大概不會有第二次約會的機會。品牌故事也是一樣,太自我中心的敘述會讓人產生距離感。
錯誤三:缺乏情感連結,過於理性
「我們採用最先進的XX技術,搭配獨家研發的YY配方,通過ISO國際認證,確保品質穩定。」聽起來很專業,但就是缺了點什麼。缺什麼?缺溫度、缺人性、缺感動。
當我們聽故事時,大腦會釋放催產素(oxytocin),這是一種促進信任和同理心的激素。但如果只是聽到事實和數據,這個機制不會被觸發。
這就是為什麼品牌故事需要有人的元素、有情感的元素。可能是創辦人的個人經歷、可能是某個客戶的改變、可能是團隊面臨的挑戰。這些真實的、有溫度的故事,才能真正打動人心。
品牌故事的核心不是「我們有多好」,而是「我們為什麼在乎」。當顧客理解並認同這個為什麼,他們買的就不只是產品,而是一種價值觀和信念。
#
好的品牌故事從「為什麼」開始
圖片來源:Freepik
找到核心信念,而非商業目標
很多創業者被問到「為什麼創立這個品牌」時,第一個反應是「因為看到市場機會」或「想要財務自由」。這些可能是真實的動機,但不是能打動人心的Why。
真正的Why應該回答:除了賺錢之外,這個品牌為什麼必須存在?如果明天品牌消失了,世界會失去什麼?
蘋果不是科技公司,是一家創新的公司。
蘋果的Why不是「製造最好的電腦」,而是「挑戰現狀、追求創新」。這個Why超越了產品本身,成為一種信念。所以蘋果可以從電腦做到手機、平板、手錶,因為What會變,但Why不會變。
Patagonia的Why不是「賣登山用品」,而是「保護地球、激勵環保行動」。所以他們可以在黑色星期五打廣告說「不要買我們的產品」,因為過度消費不符合他們的Why。這種一致性反而贏得更多忠實顧客。
TOMS鞋的Why是「改善世界各地孩童的生活」。所以他們推出「買一捐一」模式,每賣出一雙鞋就捐一雙給需要的孩子。顧客買的不只是鞋子,更是參與一個有意義的行動。
找到Why的三個層次
淺層Why:我想賺錢、想創業、想當老闆
中層Why:我想解決某個具體問題、填補市場空缺
深層Why:我相信世界應該變成什麼樣子,我想為此做出貢獻
只有深層Why才能真正打動人心,建立品牌忠誠度。
從個人經驗挖掘真實動機
最有力量的Why往往來自於個人經驗。可能是自己遇到某個問題卻找不到好的解決方案。可能是看到某個群體被忽視或誤解。可能是經歷了某個轉折點,讓價值觀產生改變。
Airbnb的創辦人因為付不起房租,把氣墊床出租給參加設計大會的人。這個經驗讓他們發現,人們渴望的不只是便宜住宿,更是在陌生城市也能有「家」的感覺。於是Airbnb的Why就成了「讓人在任何地方都有歸屬感」。
這個Why來自真實經驗,所以特別有說服力。不是市場調查得出的結論,不是顧問公司建議的定位,而是創辦人真實的感受和洞見。這種真誠會感染到員工、投資人、顧客。
回想創業初期,是什麼讓自己在最困難的時候還堅持下去?那個支撐的力量,往往就是品牌的Why。
#
讓品牌故事產生共鳴的三個心理觸發點
金恩博士的「I have a dream」演說之所以經典,不只是因為他說出了理念,更因為他觸動了人們最深層的渴望。品牌故事也是如此,要知道哪些元素能觸動人心。
夢想、家庭、自由這些東西都溝通完了以後,再去告訴他我們想怎麼做,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觸發點一:夢想與自我實現
每個人心中都有夢想,即使現實讓夢想變得模糊。當品牌故事能連結到這些夢想,就能產生強烈共鳴。
Nike的「Just Do It」不只是鼓勵運動,而是在說「突破極限、成為更好的自己」。這個訊息觸動了人們對自我實現的渴望。所以Nike的廣告常常不是在講鞋子有多好,而是在講運動員如何克服困難、達成不可能的目標。
Mastercard的「Priceless」廣告系列也是類似概念。它不講信用卡的功能或優惠,而是說「有些東西是錢買不到的」,像是與家人共度的時光、孩子的笑容、友情的珍貴。這觸動了人們對有意義生活的追求。
品牌故事可以問自己:我們的產品或服務,如何幫助顧客實現他們的夢想?即使是很小的夢想也可以。可能是讓媽媽有更多時間陪孩子、讓上班族有更好的生活品質、讓創業者實現財務自由。
觸發點二:家庭與歸屬感
家庭和歸屬感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品牌如果能讓人感覺「這裡有我的位置」、「這些人懂我」,就能建立強大的連結。
哈雷機車不只是賣摩托車,它賣的是一種生活態度、一個社群、一種歸屬感。哈雷車主會組成車隊、參加集會、分享騎行經驗。這種社群感讓哈雷超越了產品層次,成為一種身份認同。
星巴克的「第三空間」概念也是在創造歸屬感。不只是賣咖啡,而是提供一個介於家和辦公室之間的舒適空間。在那裡,每個人都可以放鬆、工作、社交。這種歸屬感讓星巴克成為許多人的日常選擇。
歸屬感是人類幸福感的重要來源。品牌如果能滿足這個需求,就能贏得長期忠誠度。
觸發點三:自由與選擇權
人們渴望掌控自己的生活,做出自己的選擇。品牌故事如果能傳達「給予自由」或「擴大可能性」的訊息,會產生強大吸引力。
Tesla的品牌故事不只是電動車,而是「加速全球向永續能源轉型」。這給消費者一種選擇:我可以選擇對環境更負責任的交通方式,我可以參與改變未來。這種選擇權的感受很重要。
Dove的「真實之美」運動挑戰了傳統美的標準,告訴女性「妳可以定義自己的美」。這給了女性選擇的自由,不用被單一審美標準綁架。讓Dove從一個肥皂品牌變成倡議者。
心理觸發點 | 核心渴望 | 品牌應用方式 | 經典案例 |
---|---|---|---|
夢想與自我實現 | 成為更好的自己 | 展現如何幫助顧客達成目標 | Nike – Just Do It |
家庭與歸屬感 | 被接納、找到同類 | 建立社群、創造認同感 | 哈雷機車社群 |
自由與選擇權 | 掌控生活、做出改變 | 提供選擇、賦予權力 | Dove真實之美 |
#
從理念到故事的轉化技巧
圖片來源:Freepik
找到Why只是第一步,接下來要把抽象的理念轉化成具體的故事。這需要一些技巧,但並不複雜。
步驟一:確立品牌的Why
用一句話說清楚:我們為什麼存在?不要寫段落,就一句話。這句話應該要能讓聽的人立刻理解,而且產生感受。
「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應該有機會學習新技能,不受時間地點限制。」這就比「我們是一個線上教育平台」有力得多。前者是Why,後者只是What。
「我們相信食物應該是天然的、營養的、美味的,不需要任何人工添加物。」這就比「我們賣有機食品」更能傳達理念。
步驟二:找到轉折點或關鍵事件
好的故事需要有轉折。可能是創辦人的頓悟時刻、產品誕生的契機、克服的重大挑戰。這些轉折點讓故事有張力,也讓聽眾更投入。
Howard Schultz(星巴克創辦人)去義大利出差時,被當地咖啡館的氛圍深深吸引。那裡不只是賣咖啡,更是社區的聚會中心。這個經驗成為星巴克「第三空間」概念的起點。這就是一個關鍵的轉折點。
轉折點不一定要很戲劇化。可以是一次對話、一個觀察、一個意外的發現。重點是這個時刻改變了什麼,讓品牌從此走上不同的路。
步驟三:建立起承轉合的敘事結構
完整的品牌故事應該包含四個部分:
遇到什麼問題或發現什麼需求
「我發現市面上的嬰兒用品都含有化學成分,讓新手父母很擔心。」這是問題的呈現,也是故事的起點。要夠具體,讓人產生「我也遇過這個問題」的共鳴。
如何思考與嘗試
「我研究了各種天然成分,試驗了上百種配方。很多次都失敗了,不是效果不好就是成本太高。」這個階段展現努力的過程,讓聽眾理解這不是容易的事。
關鍵突破或轉變
「直到有一天,我在祖母的筆記本裡發現了一個古老配方。那是她年輕時用來照顧孩子的秘方。我試著改良這個配方,結果效果驚人。」這是故事的高潮,也是品牌誕生的契機。
現在的狀態與未來願景
「現在我們的產品已經幫助超過10萬個家庭。但我們的使命不只是賣產品,而是讓每個孩子都能在安全無毒的環境中成長。」這是故事的收尾,也是品牌持續前進的動力。
這個結構看似簡單,但很多品牌故事之所以無聊,就是因為缺少其中某些元素。只有起沒有轉,故事就沒有張力。只有問題沒有解決,故事就不完整。
#
不同產業的品牌故事策略
雖然品牌故事的基本原則是相通的,但不同產業、不同產品類型,在撰寫時還是要有不同的側重點。
高競爭產業必須拉高到理念層次
高競爭產業會遇到一個狀況,就是客戶不曉得該選什麼的問題。所以當你不曉得該選什麼問題的時候,拉高一個層級到理念溝通。
保養品市場有成千上萬個品牌,每個都說自己的成分最好、效果最棒。消費者根本無法分辨。這時候,能夠清楚傳達理念的品牌就會脫穎而出。
The Ordinary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們不講華麗的行銷詞彙,而是用透明的成分標示和平價定價,傳達「護膚應該是科學的、誠實的、可負擔的」理念。這個理念吸引了大量追求真實的消費者。
健康食品也是高競爭產業。與其說「我們的維生素含量最高」,不如說「我們相信健康不應該是奢侈品,每個人都應該能負擔得起高品質營養補充」。後者更能建立情感連結。
教育訓練產業重視價值觀傳遞
線上課程平台Coursera的故事不是「我們有最多課程」,而是「我們相信教育能改變命運,每個人都應該有機會學習世界頂尖大學的課程」。這個理念讓Coursera不只是一個平台,而是一個教育民主化的推動者。
教育類品牌的故事通常要回答:我們相信學習能帶來什麼改變?我們希望學員變成什麼樣的人?這些問題的答案,就是品牌故事的核心。
科技產業強調創新與改變世界
科技品牌的故事常常與「改變」、「顛覆」、「創新」相關。Uber的故事不是「我們是叫車App」,而是「我們重新定義城市交通,讓每個人都能隨時隨地方便移動」。
Spotify的故事是「讓所有人都能享受音樂,隨時隨地、想聽什麼就聽什麼」。這個理念讓Spotify從一個音樂串流服務,變成音樂民主化的推動者。
傳統產業可以強調傳承與堅持
傳統產業不一定要強調創新,有時候「堅持」和「傳承」更有力量。日本百年老店的故事常常是「祖傳手藝、三代堅持、只用最好的食材」。這種故事傳達的是品質保證和匠人精神。
日本的老字號企業之所以能維持幾百年,很大原因就是他們的品牌故事始終如一。這種一致性本身就是最好的品牌資產。
#
品牌故事撰寫實戰練習
理論說了這麼多,現在來點實際的。用這個工作表,一步步挖掘並建構品牌故事。
品牌故事工作表
第一部分:挖掘Why
- 除了賺錢之外,為什麼要創立這個品牌?(寫下最真實的動機)
- 當初是什麼讓自己決定投入這個領域?(可能是某個經驗、某個發現)
- 在最困難的時候,是什麼支撐著繼續走下去?
- 如果這個品牌明天消失,世界會失去什麼?
- 用一句話說明:我們相信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建構故事
- 起點:當初遇到什麼問題或看到什麼需求?(要具體,最好有畫面感)
- 掙扎:試過哪些方法?遇到什麼挑戰?(這部分讓故事有張力)
- 轉折:關鍵的頓悟或突破是什麼?(這是故事的高潮)
- 現在:目前達到什麼狀態?幫助了哪些人?
- 願景:未來想要實現什麼?長期目標是什麼?
第三部分:檢視共鳴點
- 這個故事有沒有觸動夢想、家庭或自由這三個觸發點之一?
- 目標顧客聽到這個故事,會不會產生「這個品牌懂我」的感覺?
- 故事裡有沒有真實的情感?還是只是包裝過的行銷話術?
- 這個故事能不能用一分鐘說完?(太長的故事很難傳播)
第四部分:實際撰寫
現在把前面的答案整合成一個300-500字的品牌故事。結構建議:
- 第一段:問題或需求的呈現(起)
- 第二段:嘗試與挑戰(承)
- 第三段:突破與轉折(轉)
- 第四段:現在與未來(合)
完成初稿之後,找幾個不了解品牌的人看看。問他們:看完之後有什麼感覺?記得什麼?會想支持這個品牌嗎?他們的反應會告訴我們故事是否有效。
常見問題
品牌故事撰寫最常見的錯誤是什麼?
最常見的錯誤是把品牌故事寫成公司歷史流水帳,只講自己有多厲害、得過什麼獎、服務了哪些客戶,沒有說明為什麼要做這件事,也沒有跟顧客的需求或情感產生連結。好的品牌故事應該從Why開始,說明核心信念和使命,然後透過真實的經歷和轉折,讓顧客產生共鳴。
如何讓品牌故事產生共鳴?
品牌故事要觸動三個心理觸發點:夢想與自我實現(讓人覺得能成為更好的自己)、家庭與歸屬感(讓人感覺被接納和理解)、自由與選擇權(讓人覺得能掌控自己的生活)。當品牌故事能連結到這些深層需求,就能產生情感共鳴。關鍵是找到品牌理念與顧客價值觀的交集點。
品牌故事應該多長?
品牌故事應該要有長版和短版。長版(300-500字)用於官網的「關於我們」頁面,包含完整的起承轉合。短版(100-150字)用於社群媒體或簡介,只講核心的Why和關鍵轉折。還要有一句話版本(電梯簡報用),能在30秒內說清楚品牌的核心理念。不同場合使用不同版本,但核心訊息要一致。
不同產業的品牌故事策略有什麼差異?
高競爭產業如保養品、健康食品需要拉高到理念層次,因為消費者面臨太多選擇,需要更深層的認同才能做決定。教育訓練產業重視價值觀傳遞和學習帶來的轉變。科技產業強調創新、顛覆和改變世界。傳統產業則可以強調傳承、堅持和匠人精神。關鍵是依照產業特性和目標受眾,調整故事的重點和表達方式。
如何知道品牌故事是否有效?
測試品牌故事的方法包括:找不了解品牌的人看過之後,問他們記得什麼、有什麼感覺、會不會想支持這個品牌。如果他們能複述故事的核心、產生情感反應、願意分享給別人,那就是有效的故事。另外也可以觀察實際使用後的效果,例如官網停留時間是否增加、社群分享率是否提升、品牌認同度是否提高等指標。
故事的力量,在於真誠
品牌故事不是行銷話術,不是包裝出來的形象。真正有力量的品牌故事,來自於真實的信念、真實的經歷、真實的情感。
當品牌創辦人願意分享自己的掙扎、自己的頓悟、自己的使命,顧客會感受到那份真誠。而真誠,是建立信任最有效的方式。有了信任,才有可能建立長期的品牌忠誠度。
問自己那些不容易回答的問題。回想創業初期的心情。找到那個讓自己堅持到現在的理由。然後把它寫下來,用最真實、最有溫度的方式,說給顧客聽。
好的品牌故事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活出來的。當品牌的每個決策、每個行動都與核心理念一致,故事就會自然而然地被看見、被傳播、被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