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再行銷策略真能省75%成本?兩階段投放法完整實戰解析

廣告再行銷策略真能省75%成本?兩階段投放法完整實戰解析

文章目錄

當廣告成本持續攀升時,廣告再行銷策略成為許多企業的救命稻草。透過精密設計的兩階段投放法,不僅能大幅降低獲客成本,更能提升轉換品質。本文將完整揭露這套經過實戰驗證的策略,從原理解析到操作細節,幫助你徹底掌握這個能讓廣告效益翻倍的强大武器。

廣告再行銷策略核心原理 #

理解廣告再行銷策略的核心,首先要認識傳統廣告投放的根本問題。大多數企業直接向冷受眾推銷產品,這就像對陌生人直接開口借錢一樣不合理。

傳統廣告的致命缺陷

傳統廣告投放存在三個主要問題:受眾信任度不足、轉換路徑過短、競爭成本過高。Facebook廣告競價機制顯示,直接銷售導向的廣告通常需要支付更高的CPM費用。

300-750

傳統精準廣告CPM(台幣)

再行銷策略的心理學基礎

再行銷策略建立在「熟悉性偏誤」心理學原理上。用戶對曾經接觸過的品牌會產生天然的信任感,這種心理機制大大提升了後續轉換的可能性。消費者心理學研究證實,需要平均7次接觸才會產生購買行為。

我們先對這個電商的產品做一個類似產品情境的廣告,這個情境的廣告大概會落在一分半到兩分半左右。我們先做一種廣告模式叫做影片型投放廣告,讓他們先對這個影片產生興趣。

Jayden Wu

數據驅動的精準定向

再行銷策略的威力來自於數據的精準運用。透過像素追蹤技術,我們能清楚知道用戶的興趣程度。看完80%影片的用戶與只看10%的用戶,其購買意願有天壤之別。Facebook像素追蹤指南提供了詳細的設定方法。

觀看比例 用戶心理狀態 轉換潛力 建議策略
10-25% 初步接觸 品牌認知強化
25-50% 產生興趣 中低 價值說明
50-75% 深度了解 中高 優惠推動
75-100% 高度興趣 極高 直接轉換

競爭優勢的建立

當競爭對手還在用傳統方式砸錢買流量時,運用再行銷策略的企業已經建立了成本優勢。這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改進,更是商業模式的升級。在紅海市場中,這種策略差異往往決定了企業的生死存亡。

兩階段投放法深度解析 #

兩階段投放法深度解析

圖片來源:Freepik

兩階段投放法的精髓在於「循序漸進」的用戶教育過程。第一階段建立認知與信任,第二階段推動具體行動。

第一階段:情境型廣告設計

第一階段的核心是創造「非銷售性」的內容體驗。這個階段的廣告應該像一部微電影,展示產品在真實生活中的應用場景,而不是直接推銷產品功能。

1

情境影片製作要點

製作1.5-2.5分鐘的情境影片,重點展示產品解決問題的過程。避免過多產品特性介紹,專注於用戶情感共鳴。影片開頭3秒決定用戶是否繼續觀看,必須立即抓住注意力。

第一階段投放策略

這個階段的目標不是轉換,而是「教育」。因此CPM成本相對較低,通常落在30-150元之間。廣告設定要以「影片觀看」或「流量」為目標,而非轉換。

投放技巧:第一階段廣告的受眾設定可以相對寬泛,因為我們要的是「量」而非「質」。用較低的成本觸及更多潛在客戶,再透過觀看行為篩選出真正有興趣的受眾。

第二階段:轉換型廣告設計

第二階段針對已經通過第一階段篩選的「溫受眾」投放。這些用戶已經對品牌有基本認知,轉換阻力大幅降低。

在看這個影片中,我可以根據他看的比例再丟產品廣告給他。我根據你看完了這個廣告的過程,我就把類似跟你同樣做法的人,就是都一樣把這廣告看完的人,再跟你講說我現在這個85折。

Jayden Wu
2

第二階段廣告要素

針對高觀看比例用戶投放轉換廣告,可以包含特殊優惠、限時促銷、客戶見證等元素。此時用戶已經了解產品價值,需要的是購買的「推力」而非「拉力」。

兩階段間的時機控制

兩個階段之間的時間間隔極其關鍵。太短會讓用戶感覺被追蹤,太長則會失去熱度。HubSpot再行銷研究建議間隔時間為1-7天,依據產品特性調整。

產品類型 建議間隔 原因分析 注意事項
日用消費品 1-3天 決策週期短 避免頻率過高
高價耐用品 3-7天 需要思考時間 提供更多資訊
B2B服務 5-14天 決策流程複雜 分階段提供內容
訂閱服務 2-5天 持續價值展示 強調試用優勢

成本節省機制與數據驗證 #

兩階段投放法的成本優勢來自於受眾精準度的大幅提升。透過第一階段的篩選,我們能將廣告投放給真正有購買意願的用戶群體。

CPM成本對比分析

傳統精準廣告的CPM通常在300-750元之間,而兩階段策略的綜合CPM能控制在70-150元。這個成本差距的關鍵在於受眾預處理的效果。

70-150

兩階段策略綜合CPM(台幣)

實際案例驗證

某電商企業運用兩階段策略,第一階段CPM平均85元,觸及10萬人次,其中2萬人觀看超過50%。第二階段針對這2萬人投放,CPM平均120元,最終轉換率達到8.5%,較傳統方式提升300%,整體廣告成本降低65%。

轉換率提升機制

除了成本降低,兩階段策略還能大幅提升轉換率。經過第一階段篩選的用戶,對品牌已有基本信任,轉換阻力大幅降低。數據顯示轉換率通常能提升200-500%。

數據驗證:多個實際案例顯示,兩階段策略的平均轉換率為6-12%,遠高於傳統廣告的1-3%。更重要的是,這些轉換客戶的品質更高,後續複購率也明顯提升。

長期價值累積效應

兩階段策略不僅降低了即時成本,更建立了長期的用戶資產。第一階段接觸過品牌的用戶,即使本次未轉換,在未來的行銷活動中也更容易響應。

評估指標 傳統廣告 兩階段策略 改善幅度
平均CPM 300-750元 70-150元 降低60-80%
轉換率 1-3% 6-12% 提升200-500%
客戶品質 混合 高品質 複購率提升40%
品牌印象 銷售導向 價值導向 信任度提升

完整實戰操作指南 #

理論再完美,也需要具體的執行步驟。以下是經過多次實戰驗證的完整操作流程。

前期準備工作

成功的兩階段投放需要充分的前期準備。首先確保Facebook開發者工具中的像素追蹤正常運作,這是整個策略的技術基礎。

前置

技術設定檢查清單

✓ Facebook像素正確安裝 ✓ 自訂轉換事件設定 ✓ 受眾建立權限確認 ✓ 廣告帳戶權限檢查 ✓ 影片託管平台選擇 ✓ 追蹤代碼測試完成

第一階段執行細節

第一階段的關鍵在於影片內容的品質。影片必須在前3秒抓住注意力,中段保持參與度,結尾留下懸念或思考點。避免任何明顯的銷售意圖。

影片製作要點:開頭用問題或痛點吸引注意,中段展示解決過程,結尾提供價值洞察。整個過程要像在講故事,而非做廣告。製作成本可以相對較低,重點是內容的相關性和吸引力。

受眾分群策略

第一階段結束後,需要根據用戶的觀看行為建立不同的受眾群組。觀看25%、50%、75%、95%的用戶應該分別建立獨立的受眾群組,並採用不同的第二階段策略。

分群

受眾分群建立

在Facebook廣告管理員中建立自訂受眾:影片觀看25%、50%、75%、95%。每個群組代表不同的興趣程度,需要對應不同的第二階段內容和優惠強度。

第二階段投放優化

第二階段的廣告創意要與第一階段形成呼應,但語調要更直接。可以明確提及「您之前看過我們的介紹影片」來建立連結感,然後提供具體的行動誘因。

這種的投放技術跟我剛剛提到的不是會有那個像素可以進入到那個網頁裡面的那個非常貴,那一個CPM就是每千次投放的成本是300到700左右,可是你剛剛說那種技術,就是現在的所謂像素的,它是300到750。

Jayden Wu

時機與頻率控制

第二階段的投放時機需要精確計算。太早會顯得唐突,太晚會失去熱度。建議在用戶觀看第一階段廣告後的24-72小時內啟動第二階段。

觀看程度 啟動時機 廣告內容重點 優惠力度
25-50% 48-72小時 價值重申 基礎優惠
50-75% 24-48小時 客戶見證 標準優惠
75-95% 12-24小時 直接行動呼籲 最佳優惠
95-100% 立即 限時促銷 獨家優惠

進階優化技巧 #

掌握基本操作後,進階優化技巧能讓廣告再行銷策略的效果更上一層樓。這些細節往往決定了策略的最終成敗。

創意疲勞預防

即使是再好的創意,長時間投放也會產生疲勞效應。準備3-5個不同版本的第一階段影片,定期輪換投放,保持新鮮感。Facebook創意輪換最佳實務提供了詳細的輪換策略。

創意輪換策略:每個創意投放7-10天後檢查頻率數據,當頻率超過3時考慮更換。同時準備不同角度的故事內容,如用戶故事、專家解說、幕後花絮等,保持內容多樣性。

動態優化機制

建立自動化的優化規則,當某個受眾群組的表現低於標準時,自動調整預算分配或暫停投放。這需要在Facebook廣告管理員中設定自動規則。

跨平台整合應用

兩階段策略不僅適用於Facebook,也可以延伸到Google、YouTube、Instagram等平台。關鍵是保持跨平台的用戶體驗一致性。

整合

跨平台協調要點

在Google Display Network投放第一階段廣告,在Facebook投放第二階段轉換廣告。或者在YouTube投放情境影片,在Instagram投放產品廣告。重點是確保用戶在不同平台看到的內容形成完整的故事鏈。

季節性調整策略

不同時期的用戶行為模式會影響兩階段策略的效果。節慶期間可能需要縮短兩階段間隔,平常時期則可以延長培養時間。建立季節性的策略調整計劃非常重要。

注意事項:避免在競爭激烈的時期(如雙11、聖誕節)啟動新的兩階段策略。這些時期用戶注意力分散,成本也會大幅上升。建議在競爭較緩和的時期進行測試和優化。

成效追蹤與評估 #

成效追蹤與評估

圖片來源:Freepik

準確的成效評估是持續優化的基礎。兩階段策略的評估需要考慮整體效益,而非單一階段的表現。

關鍵指標設定

建立綜合評估體系,包含成本指標、轉換指標、品質指標三個維度。每個維度都有對應的關鍵指標,需要定期監控和分析。

指標類別 具體指標 理想數值 評估頻率
成本指標 綜合CPM、CPC、CPA 較傳統方式降低50%+ 每日
轉換指標 各階段轉換率、整體ROI 第二階段轉換率>5% 每週
品質指標 客戶終身價值、複購率 比傳統客戶高30%+ 每月
參與指標 影片完看率、互動率 完看率>40% 每週

歸因分析重要性

兩階段策略的歸因分析比傳統廣告更複雜。需要追蹤用戶從第一次接觸到最終轉換的完整路徑。Google Analytics歸因模型提供了多種分析方法。

歸因模型選擇:建議使用「時間衰減」或「位置權重」模型來評估兩階段策略。這些模型能更準確反映第一階段廣告的長期價值,避免低估其貢獻度。

長期效益評估

除了立即的轉換效果,還要評估長期的品牌資產累積。透過兩階段策略接觸過的用戶,在未來的行銷活動中響應率通常會更高。

40%

用戶後續活動響應率提升

常見錯誤與解決方案 #

在實際執行兩階段策略時,許多企業會犯一些典型錯誤。了解這些陷阱並提前準備解決方案,能大幅提升成功機率。

第一階段過於銷售化

最常見的錯誤是在第一階段就急於推銷產品。這會破壞整個策略的邏輯基礎,讓用戶產生防備心理。第一階段的內容必須以「價值提供」為核心。

錯誤示例:「我們的產品有十大功能,現在購買享受8折優惠!」這種直接推銷的內容不適合第一階段。正確做法是展示產品解決問題的過程,讓用戶自然產生興趣。

時間間隔設定不當

兩階段間隔時間的設定需要大量測試才能找到最佳點。太短會讓用戶感覺被騷擾,太長會失去熱度。建議從24小時開始測試,根據轉換數據調整。

受眾分群過於複雜

過度細分受眾群組會導致每個群組的樣本數量不足,影響Facebook的機器學習效果。建議初期保持3-4個主要群組,積累足夠數據後再細分。

解決方案:先用簡單的受眾分群(25%、50%、75%觀看率)測試策略可行性,等單個群組累積100個轉換事件後,再考慮更細緻的分群策略。

缺乏耐心和持續優化

兩階段策略需要2-4週的學習期才能看到穩定效果。許多企業在初期效果不佳時就放棄,錯失了策略成功的機會。建議至少堅持4週,並持續優化創意和受眾設定。

常見問題解答

兩階段投放法真的能降低75%廣告成本嗎?

是的,根據多個實際案例驗證,兩階段投放法確實能大幅降低廣告成本。透過第一階段的低成本篩選(CPM 30-150元)和第二階段的精準投放,整體成本較傳統精準廣告(CPM 300-750元)降低60-80%。關鍵在於第一階段有效篩選出真正有興趣的受眾。

兩階段投放法適合什麼類型的產品?

特別適合需要建立信任感或說明複雜價值的產品,如:高價商品、服務類產品、B2B解決方案、訂閱制服務等。這些產品通常需要多次接觸才能產生轉換,兩階段策略能有效縮短信任建立時間。相對而言,衝動購買類的低價商品效果可能較不明顯。

如何評估兩階段投放法的成效?

評估指標包括:第一階段的觀看完成率(目標>40%)、第二階段的轉換率(目標>5%)、整體CPM降幅(目標降低50%以上)、最終ROI提升(目標提升200%以上)。建議運行至少4週收集足夠數據,並使用時間衰減歸因模型評估第一階段的長期價值。

第一階段的影片內容應該如何設計?

第一階段影片應該像微電影而非廣告,重點展示產品解決問題的情境。長度控制在1.5-2.5分鐘,開頭3秒用問題或痛點抓住注意力,中段展示解決過程,結尾提供價值洞察。避免直接推銷產品功能或價格,目標是建立品牌印象和信任感。

兩個階段之間應該間隔多長時間?

建議間隔時間為1-7天,具體取決於產品類型。日用消費品1-3天,高價耐用品3-7天,B2B服務5-14天。可以從24小時開始測試,根據轉換數據調整。重點是在用戶興趣熱度和避免騷擾感之間找到平衡點。

總結與行動建議

廣告再行銷策略的兩階段投放法不僅是一個技術性的優化方法,更代表了現代數位行銷思維的轉變。從「直接推銷」轉向「價值先行」,從「量的競爭」轉向「質的提升」。

在廣告成本持續攀升的環境下,這套策略提供了一個可持續的競爭優勢。它不依賴更大的預算,而是依靠更聰明的策略設計。更重要的是,它建立的不只是短期的轉換,而是長期的品牌資產。

立即行動方案:選擇一個適合的產品開始測試兩階段策略。製作一支1.5-2分鐘的情境影片,設定像素追蹤,先投放小額預算測試第一階段效果。等累積足夠的觀看數據後,啟動第二階段轉換廣告。記住,成功需要耐心和持續優化。

吳宗翰 Jayden Wu

Jayden Wu

ClassOn 雙捷數位有限公司 共同創辦人 | 銷波快Podcast 主持人 | MMA台灣行銷人協會 策略長

畢業於台北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2008年投入數位網路產業,有五年跨境電商經驗,單月曾創造月營業額6600萬日圓。2018年投入數位行銷人才教育,已培育近百位數位人才與文案專業寫手。全力推動數位行銷人才教育,專精Facebook廣告技術、Google SEO、Email行銷等領域。

相關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