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天堂用舊技術賺錢的秘密,企業文化行銷如何創造差異化優勢

任天堂用舊技術賺錢的秘密,企業文化行銷如何創造差異化優勢

文章目錄

想像兩家遊戲公司。第一家追求最新技術,每款主機都採用當時最先進的硬體。第二家使用十年前的技術,但透過創意玩法讓玩家愛不釋手。

直覺上,第一家應該比較成功,對吧?技術領先、規格強大、效能最好。但事實是,第二家公司的Switch主機全球銷量超過1.3億台,成為史上最成功的遊戲主機之一。

這家公司就是任天堂。他們的成功秘密不在技術,而在於企業文化的徹底貫徹。當文化成為品牌的DNA,它就會成為最強大的競爭優勢。

#
為什麼有些公司理念與行動完全不一致?

為什麼有些公司理念與行動完全不一致?

圖片來源:Freepik

走進很多公司的辦公室,牆上掛著願景使命、核心價值觀。「顧客至上」、「創新進取」、「誠信負責」,這些詞彙看起來都很美好。但實際運作呢?

說「顧客至上」的公司,客服電話永遠打不通。說「創新進取」的公司,提案被層層審核卡關。說「誠信負責」的公司,遇到問題第一個反應是找藉口。這種理念與行動的落差,不只是管理問題,更是品牌危機。

一家公司他的核心理念是什麼,他是需要依照他的核心理念去做到他想要做的方向,不管環境如何變動,理念不能動。因為理念一動,人的認知就會變。

Jayden Wu

理念不能只是口號,必須落實在每個決策、每個行動、每個細節中。當理念與行動一致,品牌就有力量。當兩者分離,再漂亮的行銷都只是虛假的包裝。

最常見的問題是「時勢所逼」。市場變化、競爭壓力、短期業績目標,這些外在因素常常讓企業偏離核心理念。「我們也知道這樣不對,但沒辦法,環境逼我們這樣做。」

但真正有文化力量的公司,即使面對壓力也不會妥協核心理念。他們會調整策略、改變做法,但不會動搖根本信念。

員工會觀察、顧客會感受、市場會記得。當公司說一套做一套,信任就會瓦解。當理念與行動一致,品牌就會建立不可撼動的根基。

#
任天堂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文化與策略的完美結合

核心文化:用創意而非技術競爭

任天堂他們在做的一個很強的公司策略,就是他從來不用最新技術,他用舊的技術,然後用創意來解決這個問題。

Jayden Wu

這個策略聽起來反直覺。遊戲產業不是應該追求最新技術嗎?更好的畫面、更快的速度、更強的效能?但任天堂選擇了不同的路。

他們不追求技術領先,而是專注在玩法創新。Wii使用體感控制,讓全家人都能一起玩遊戲。DS採用雙螢幕設計,創造全新的遊戲體驗。Switch結合掌機與家用主機,隨時隨地都能玩。

這些創新都不是來自最新技術,而是來自創意思考。體感技術不是任天堂發明的,但他們用創意讓它變得有趣。雙螢幕也不是新技術,但他們想到了獨特的應用方式。

這種文化帶來幾個優勢。首先,成本控制。不用最新技術意味著零件便宜、良率高、風險低。其次,給團隊更大的創意空間。當不受技術限制,創意就能自由發揮。最後,產品更親民。不是追求規格競爭,而是追求好玩,這讓更多人願意嘗試。

GameCube的失敗教訓

任天堂的文化一致性有多重要?2001年,任天堂推出GameCube,這是他們唯一一次採用當時最先進技術的主機。

結果呢?慘敗。GameCube在市場上被PlayStation 2和Xbox打得找不到定位。為什麼?因為它不符合任天堂的文化。

當任天堂試圖跟Sony、微軟比拼技術規格時,他們失去了自己的優勢。玩家選擇遊戲主機,選任天堂的理由從來不是「規格最強」,而是「最有趣的遊戲體驗」。

這次失敗讓任天堂學到寶貴的一課。GameCube的失敗反而強化了任天堂堅持自己文化的決心。之後推出的Wii和Switch,都回歸到創意優先的核心理念。

有趣的是,GameCube使用的技術,十幾年後在Switch上以改良形式重新出現。只是這次,任天堂不是炫耀技術,而是用創意玩法讓技術服務於遊戲體驗。

任天堂文化的三個核心支柱

創意優先:不用最新技術,用創意解決問題。給團隊極大的自由度去發想,哪怕想出幾百個點子,只要其中一個成功就值得。

玩家體驗至上:不追求規格比較,追求讓玩家真正享受遊戲的樂趣。從老人到小孩,每個人都能輕鬆上手。

長期思維:不為短期業績犧牲品牌價值。即使某個世代主機銷量不理想,也不會偏離核心理念。

#
Sony vs 任天堂,兩種文化創造兩種市場

任天堂和Sony的對比,是企業文化如何塑造品牌定位的最佳案例。兩家公司都在遊戲產業,但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

Sony:技術至上的文化

Sony的PlayStation系列,從PS1到PS5,一直追求最先進的硬體技術。每一代主機都要在規格上領先競爭對手。處理器要最快、畫面要最美、音效要最震撼。

這個策略讓PlayStation吸引了追求頂級遊戲體驗的核心玩家。他們要的就是最好的視覺效果、最流暢的遊戲表現。Sony滿足了這個需求,並且也有平台獨佔遊戲,斬獲不少粉絲。

PS5在疫情期間甚至因為強大的運算能力,被拿來挖礦。這證明Sony的技術確實領先。但這也意味著成本高、價格貴。

任天堂:創意與親民的文化

任天堂走的是另一個方向。Switch的硬體規格遠遠落後PS5,價格卻更親民。但Switch的銷量超過1.3億台,遠超PS5的4000多萬台(截至2023年)。

為什麼?因為任天堂吸引的是更廣泛的受眾。不只是核心玩家,還有家庭、孩子、女性玩家、輕度玩家。他們不在乎規格,在乎的是好不好玩、能不能跟家人朋友一起玩。

《動物森友會》、《瑪利歐賽車》、《寶可夢》這些遊戲,畫面不是最精緻的,但玩法最有趣。這就是任天堂文化的體現。

企業 核心文化 策略體現 目標客群 市場定位
任天堂 創意解決問題 使用成熟技術+創新玩法 全年齡層 有趣、親民、合家歡
Sony PlayStation 技術領先 採用最新硬體技術 核心玩家 高效能、頂級體驗

重點是,兩者都成功,因為他們都有清晰的文化,並且徹底貫徹。Sony沒有試圖變成任天堂,任天堂也沒有試圖變成Sony。他們各自堅持自己的理念,服務不同的市場。

這就是企業文化的力量。它不是讓所有公司都一樣,而是讓每個公司都有清晰的辨識度和定位。顧客知道從任天堂能得到什麼,也知道從Sony能得到什麼。這種清晰度本身就是競爭優勢。

#
企業文化如何轉化為行銷優勢?四個實施步驟

理解任天堂的案例之後,問題來了:如何把這些洞見應用到自己的企業?企業文化不是一夕之間就能建立的,但可以從這四個步驟開始。

1

定義清晰的核心信念

不只是願景使命宣言,而是真實的信仰。高階主管必須率先實踐。如果老闆自己都不相信,員工怎麼可能相信?

蘋果的「Think Different」不是標語,而是賈伯斯本人的行為準則。他在產品設計、行銷策略、公司管理上,都貫徹這個理念。員工看在眼裡,自然會跟隨。

核心信念必須簡單明確,員工能一句話說清楚。「我們相信什麼?」如果答案需要講一大段,那就不夠清晰。

2

將文化融入所有決策

產品開發、行銷溝通、人才招募、績效評估,每個環節都要依循文化。不能說我們追求創新,然後獎勵那些墨守成規的員工。

Amazon的「顧客至上」不是口號。他們的決策流程中有個機制叫「空椅子」,會議室永遠有張空椅子代表顧客。每個決策都要想:這對顧客有什麼好處?

3

建立文化傳承機制

新人訓練要強調文化,不只是講公司歷史,而是讓新人真正理解為什麼這個文化重要。績效評估要納入文化指標,不能只看業績數字。

內部故事和儀式感也很重要。Google的20%自由時間、Netflix的無限休假制度,這些不只是福利,更是文化的具體體現。

4

對外一致傳遞文化訊息

廣告、文案、產品包裝、客服體驗,所有接觸點都要反映文化。不能內部講一套,對外又是另一套。

危機處理也是考驗。當出現問題時,處理方式是否符合文化價值?這是品牌文化真偽的試金石。

文化建立需要時間,但破壞只要一瞬間。每個違背文化的決策,都會讓員工和顧客懷疑:「所以那些理念都是假的?」一致性是文化力量的來源。

#
當環境改變時,理念該不該調整?

當環境改變時,理念該不該調整?

圖片來源:Freepik

疫情來了、經濟衰退、競爭對手出奇招、新技術顛覆產業。環境一直在變,企業該如何應對?要不要調整核心理念?

理念不能動。因為理念一動,人的認知就會變。

Jayden Wu

理念不能動,不管環境如何變化。但這不代表公司要墨守成規、拒絕改變。關鍵是要分清楚什麼是核心價值,什麼是執行策略。

核心價值 vs. 執行策略

核心價值是Why,是信念,是不能妥協的原則。執行策略是How和What,是可以調整的方法。

任天堂的核心價值是「用創意解決問題」,這不會變。但具體做什麼產品、用什麼技術、進入什麼市場,這些都可以調整。從紅白機到Switch,產品形式變了,但核心理念沒變。

星巴克的核心價值是「第三空間」,這不會變。但疫情期間店面關閉,他們快速調整策略,強化外帶和外送服務。形式變了,理念沒變。疫情過後,店面重新成為社交空間,理念又回來了。

IBM最初是做製表機的,後來做大型電腦,再後來做PC,現在專注雲端和AI。產品變了一百八十度,但核心理念「幫助企業做出更好的決策」從來沒變。

危機時刻更要堅守理念

最容易偏離理念的時候,就是面臨壓力的時候。業績下滑、現金流緊張、員工士氣低落。這時候很多公司會想「理念先放一邊,先活下來再說」。

但往往這種時候,堅守理念的公司反而能脫穎而出。在經濟衰退期間,文化一致性強的公司恢復速度更快。

因為當所有人都在慌亂時,有清晰理念指引的公司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員工有方向、顧客有信心、投資人有信任。這種確定性在不確定的時代特別珍貴。

策略可以調整、方法可以改變、產品可以更新,但理念不能動搖。理念是品牌的靈魂,失去靈魂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
企業文化行銷成功檢驗清單

如何知道企業文化是否真正落地?用這份清單自我檢視。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誠實回答能幫助發現文化落差。

文化一致性自我檢查表

理念層面

  • 能用一句話說清楚公司的核心信念嗎?
  • 這個信念是真實的,還是為了行銷包裝出來的?
  • 高階管理層是否以身作則實踐這個理念?
  • 員工是否真正理解並認同這個信念?

決策層面

  • 產品開發決策是否符合核心文化?
  • 行銷訊息是否一致傳遞文化價值?
  • 招募時是否篩選文化契合度?
  • 績效評估是否納入文化指標?
  • 遇到困難時,是否堅守理念不妥協?

傳承層面

  • 新人訓練是否強調文化而非只講制度?
  • 內部是否有傳遞文化的機制或儀式?
  • 公司內部是否流傳能體現文化的故事?
  • 離職員工是否依然認同公司文化?

外部呈現

  • 客服互動是否反映品牌文化?
  • 產品包裝是否傳達文化價值?
  • 廣告內容是否與文化一致?
  • 社群媒體風格是否符合文化調性?
  • 危機處理方式是否違背文化?

外部認知

  • 顧客是否能說出品牌代表什麼?
  • 外部合作夥伴是否認同文化?
  • 媒體報導是否準確反映文化?
  • 競爭對手是否認為文化是優勢?

長期影響

  • 過去五年的重大決策是否符合文化?
  • 公司成長是否建立在文化優勢上?
  • 員工流動率是否與文化認同相關?
  • 品牌忠誠度是否來自文化共鳴?

如果多數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說明文化已經深入組織。如果很多答案是否定或不確定,那可能需要重新思考文化建設的方向。

最重要的檢驗標準是:當員工離開公司後,是否依然認同這個文化?當顧客有其他選擇時,是否還會選擇這個品牌?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文化行銷的最大成功。

常見問題

為什麼企業文化對品牌行銷這麼重要?

企業文化是品牌最強大的護城河,因為它最難被複製。產品可以模仿、技術可以追趕、行銷可以學習,但文化需要長期建立和貫徹。當理念與行動一致,品牌就有清晰的辨識度和可信度。任天堂堅持用創意而非技術競爭,這個文化讓他們從眾多遊戲公司中脫穎而出。文化一致性能建立長期的品牌忠誠度,因為消費者信任的不只是產品,而是品牌背後的價值觀。

任天堂為什麼不用最新技術?

任天堂的核心文化是用創意解決問題,而非追求技術領先。他們使用已經成熟、成本較低的技術,然後透過創新玩法創造價值。這個策略帶來三個優勢:成本控制(零件便宜、良率高)、創意自由(不受技術限制)、產品親民(更多人能負擔和享受)。Switch使用的是十年前的技術,但透過可攜式家用主機的創意設計,成為市場最成功的主機之一。GameCube試圖用最新技術競爭時反而失敗,證明偏離文化的代價。

如何將企業文化轉化為行銷優勢?

四個關鍵步驟:首先,定義清晰的核心信念,高階主管必須率先實踐。其次,將文化融入所有決策,從產品開發到人才招募都要依循文化。第三,建立文化傳承機制,透過訓練、故事、儀式讓文化代代相傳。最後,對外一致傳遞文化訊息,廣告、客服、危機處理都要反映文化價值。最重要的是確保理念與行動一致,不能只是口號。當文化真正落地並對外展現,它會自然成為品牌的差異化優勢。

環境變化時,核心理念該不該調整?

核心理念不能動,但執行策略可以調整。核心理念是Why(為什麼存在、相信什麼),這是品牌的靈魂,不能妥協。執行策略是How和What(如何做、做什麼),這可以根據環境靈活調整。任天堂的「用創意解決問題」從來沒變,但從紅白機到Switch,產品形式不斷演進。星巴克的「第三空間」理念不變,但疫情期間強化外送服務,這是策略調整而非理念改變。理念一動,員工和顧客的認知就會混亂,品牌會失去根基。

如何知道企業文化是否真正落地?

最好的檢驗方法是觀察行為而非口號。員工的日常決策是否反映文化價值?顧客能否說出品牌代表什麼?遇到困難時公司是否堅守理念?離職員工是否依然認同文化?另外可以檢視文化一致性:產品、行銷、客服、招募、績效評估是否都依循相同理念?如果說一套做一套,那文化只是表面。真正落地的文化,會自然展現在每個細節、每個決策、每個接觸點中。

文化是最強大的競爭優勢

任天堂用舊技術創造驚人獲利,秘密不在技術本身,而在於徹底貫徹「用創意解決問題」的企業文化。當理念與行動一致,品牌就有不可撼動的力量。

這個道理適用於所有產業。不管是科技公司、零售品牌、餐飲業還是專業服務,當企業有清晰的文化並且貫徹到底,就能建立真正的差異化優勢。

文化建設需要時間,但一旦建立起來,它會成為品牌最強大的護城河。因為產品可以複製,技術可以超越,但文化無法模仿。文化是品牌的靈魂,是長期成功的基石。

Jayden Wu

Jayden Wu

ClassOn 雙捷數位有限公司 共同創辦人 | 銷波快Podcast 主持人 | MMA台灣行銷人協會 策略長

畢業於台北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2008年投入數位網路產業,有五年跨境電商經驗,單月曾創造月營業額6600萬日圓。2018年投入數位行銷人才教育,已培育近百位數位人才與文案專業寫手,並成立「CopyHack文案黑客」文案寫手訓練平台,曾受邀於TeSA台灣電子商務創業聯誼會、IPCP育成媒合平台、勞動署、資策會、城市科技大學擔任講師,全力推動數位行銷人才教育。

相關標籤

黃金圈理論與文案心理學系列